第(2/3)页 托染料纸、托覆背纸、托书画心和覆背等工序,需用稀浆糊; 混托绫绢、托锦以及托绢画等,要用不稠不稀的半流质浆糊…… 而这只是装裱。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面对的情况更复杂,对浆糊的要求更复杂。张老师狠狠瞪了他一眼: “你就知足吧,淀粉还是我替你洗好的,没让你从洗面粉开始。说跟做菜似的,也没看你做几个菜孝敬我啊!” 沈乐:“……” 老师,您但凡在我这儿,都是跟我一起吃天香楼送来的菜,那些富含灵气的米饭、蔬菜、肉食。 那些东西,你换个地方根本吃不到,就算吃到一口也是天价,你到底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至于洗淀粉什么的,沈乐也曾经挣扎过,表示咱们买不行么? 网上有各种各样的淀粉卖,小麦淀粉,玉米淀粉,土豆淀粉。 就算只要小麦淀粉,也有家用,商用,澄面用,凉皮专用,甚至还有装裱专用的小麦淀粉浆糊! “想得美!”张老师劈头盖脸喷他: “你不看看那些淀粉的成分?里面居然还有含钠的!天晓得生产用了什么工艺! 这种工业淀粉,绝对不能用的,还是自己洗放心!” 自己洗出来的淀粉,面筋弃去不用——早些年,张老师的老师那一代,会把面筋带回去加餐——淀粉进烘干箱烘干,再研磨为粉末。 然后,用去离子水化开,搅拌成厚糊,再往里浇开水,一边浇一边搅拌,直到浆糊从纯白色变成均匀的、半透明的乳白色…… “老师,我们就不能记录一下,哪一种要求的浆糊,需要用多少水、用多少淀粉,按照准确配比出浆糊吗?” “嗯,然后你搅拌的时候稍微偷懒一点,倒开水快一点慢一点,搅出来的浆糊就不对了?” 沈乐光是调浆糊就调了一个礼拜,在老师监督下不断加水、不断搅拌,调得自己变成了人形搅拌器。 他恍惚有种感觉,自己经过这一波历练,绝对能上街去卖煎饼,调面糊、舀起来往铁板上一倒、用木板推平,动作流畅,没人能看出他是新手! 不停地调浆糊,不停把浆糊往各种材质上刷,在不惜工本的密集训练下,沈乐很快掌握了各种浆糊的调制手艺。 他把棉纸条上刷好稀浆糊,对碎片及破损部位进行初步固定,这才可以开始清洁工作: 用干软毛刷轻扫除去画件表面附着的干霉及灰尘; 将毛刷蘸水,并反复轻刷霉斑,以进一步洗除浸入绢丝网眼内的干霉; 最后,还要用书画修复专用的马蹄刀——而不是锐利的手术刀——轻轻剔除表面附着的坚硬污渍,比如虫蝇屎什么的…… 这一步做完,还不能直接开始浇水。沈乐之前看文献,知道重彩部分用水淋洗,会洗脱颜料,导致伤到画的精神; 对这种情况,修复师们自然也有应对的法子。张老师轻车熟路地取出一堆纸条,指挥沈乐: “来,把它们打湿,放在有色部位上,用适当力度按压。——力度大小已经熟悉了吧?” 这个工序,是为了检测画面色彩是否脱色,跑色,和织物的色牢度实验——干摩、湿摩实验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比这些实验要温柔得多。 按得轻了,画面上可能脱落的颜色,沾不到湿纸条上;按得重了,待修复的画作,绝对禁不起这等蹂躏。 沈乐刚开始尝试的时候,恨不得弄个压力计来辅助干活,被张老师骂了又骂…… 经测试,挺多部位都有脱色潜在可能: 绘制衣着的重彩大红色部位,绿色部位及花青色部位,以及青绿山水的石青、石绿部位,还有柳条上的那一点朱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