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这才是真正的和声! 音乐的融合在最后这一刻,已经达到了巅峰! 主题旋律也不再是一个两个乐器的单独合奏,而是变成多乐器的共鸣。 长笛,短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以及次中音萨克斯管在长号的间奏结束后,将他们的音色融合在一起,一同将音乐之中的情绪逐渐向上推进。 伴奏的部分也从之前的数个乐器,变成整个乐团的共鸣。 拉威尔在乐团配器上的思考,完全映射在了陈秋手中的乐团之上。 不仅仅只是单独管乐的共鸣,秦弦所带领着的第一小提琴,也在后面的主题旋律再现的地方,将自己的音乐融入其中。 随之而来的,还有中提琴,大提琴。 弦乐已经不再将自己局限于伴奏的部分。 他们也需要让自己成为音乐之中的一部分。 从一开始几乎寂静无声的音乐,到达此刻沸腾的火焰,没有任何人知道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就好像一觉醒来,音乐便已经走到如此恢弘的规模。 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你甚至可以说,这就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 直到水温真正开始变热,变热到无法忍受的时候,你才会突然发现…… 原来音乐已经走了这么远了啊? 音乐之中的情绪愈发沸腾。 此时此刻甚至已经完全不需要陈秋再去进行引导。 因为乐团内所有人的情绪与他们手中的乐器一样,已经接入正轨! 不需要思考,只需要跟着他们心中的想法,心中的情绪去演奏。 这一首作品便能在他们的手中,彻底成型! 这個就是陈秋他在之前带着乐团排练的时候对着众人所说的。 这是一首属于他们的波莱罗。 这是一首,仅仅只有他们能演奏出来的波莱罗。 虽然很遗憾,有一些人迫不得已地提前离开。 苏玥也走向了她自己未来的道路,前往德意志去进修学习,向着顶级演奏家的方向前进。 他们的乐团从一开始的上百人,来到了现在的七十多人。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音乐之中并没有那些离开人的存在。 大家在一起合作了一整年,最长时间的甚至都快合作两年了。 大家对彼此都非常熟悉。 人员也在不停地更迭,有之前一团的加入,也有大四的离去。 他们的音乐风格在维持他们自己的风格之外,他们也会带有一点同伴的风格。 可能坐在自己左侧,和自己同用一个乐谱的小提琴兄弟,他的某个音经常不准,那么自己就会在某个音上着重强调一下,接过他的工作。 也有可能自己的身后有个吹长号的,吹的时候经常会忘记注意前面的人,一个长号把就直接戳到自己的后脑勺上,因此在某些地方他可能就会有特殊的换气。 还有其他的一些可能。 每个人音乐风格的形成,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环境的加持下,逐渐变换的。 就比如说之前秦弦他的风格可能特别绚丽,在进入大学后,因为老师的高压而产生退学的想法,音乐风格就开始变得晦暗,再到碰到陈秋,陈秋的出现将他的浮尘吹去,他手中乐器再度释放出令人震撼的光芒。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动态变化的,而并非一成不变的。 因此,在乐团众人的音乐之中,他们在展现出他们音乐风格的同时,他们也同样在一点一点填补着,那些曾经坐在他们身边的声影。 虽然可能并不是那么明显,仅仅只是一点点细微的虚影,可是如果你仔细听,加上你对于这个乐团的过去还比较了解,知道这个乐团里有过谁的话,你还是能听到一点点过去的影子的。 特别是乐团单簧管响起的那一刻。 在乐团单簧管所有人的声音都响起,加入主奏以及伴奏的时候,陈秋以及乐团里的其他人甚至有那么一丝错觉,就好像苏玥已经回到了单簧管首席的位置,带着乐团前进。 即便只是错觉,可是对于乐团众人的刺激也是极大的。 他们感觉乐团正在一点一点的苏生。 他们不再是这样一个残缺的乐团在演奏。 在他们的身后,那群已经离开的人似乎重新回到了乐团,和他们一同演奏出这一首波莱罗舞曲。 波莱罗舞曲。 一首结构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作品。 两个主题旋律,两者穿插进行。 唯一复杂的,便是在于配器。 配器分为三组,跟随着小军鼓节奏的乐器,演奏主旋律的乐器,以及节奏伴奏乐器。 每一个乐器都有自己的音色。 每个乐器也都都有着一道独属于他自己的光,这些光芒在乐团的协同下,将会释放出令人吃惊的魅力。 此时此刻,音乐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终章。 小军鼓组的乐器来到了四支法国号。 而旋律组的乐器,则是来到了惊人的整支乐团。 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第1长号、高音萨克管,低音单簧管,次中音萨克管、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他们在一同吹响主题旋律部分。 而第二低音单簧管、低音管、倍低音管、3支小号、第2,3长号、大号、定音鼓、竖琴、低音提琴等人,则是进行节奏伴奏。 整个乐团在共鸣。 他们在相互更换着彼此的位置。 让舞台上的光芒,变得更为耀眼。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