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第453章 最能代表长安的瓷器 “不不不,我可不和博物馆的人沟通。” 宝友好像突然明白了所谓的好事是什么意思,一脸警惕的看向张扬。 甚至往后退了半步。 他虽然没有在张扬的直播间经受过洗礼,但是好歹有这么多年的收藏经历,知道只有一种情况下,普通藏家会和博物馆对话。 那就是——博物馆看上藏家的东西了。 所以他这么警惕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谁愿意自己手里的宝贝,变成证书+500块啊。 “大哥你别紧张,我之所以要博物馆的人联系你,是因为你这件东西的珍贵之处,可能远远超过了伱的想象。” “起码不是证书能打发的。” “真的吗?”张扬的坦诚,让宝友放松了一点戒备,“你是记者,可别骗我啊。” “怎么可能骗你,这么说吧,半坡博物馆知道吗?那么有名的地方,都没有这种玉簪。” “目前同类型的器物,只有陕博有,而且数量还没你这里的多……”张扬非常耐心的解释道。 一般的文物,根本轮不到他这么重视。 主要还是因为,这种类型的玉簪,有非常大的考古价值。 相比之下,它的经济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加上现在政策收紧,宝友也不能卖这类高古文物,继续放在手里,也是明珠蒙尘。 要知道,在考古界,仰韶文化时期到底有没有成系统的玉文化,依然是有个争议的话题。 争议的主要原因,就是发掘出的玉器太少了。 而宝友这几枚玉簪,刚好可以填补下空缺,对于论证仰韶文化的玉器文化存在,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当然,我们也不会强求说让你捐赠、或者卖给博物馆什么的,其实完全可以用借的。” “不会因为是高古文物,就强买强卖,这一点你可以放心。而且我说实话,这类东西就算运出国,市场价值也不高。” 根据目前展示出来的物品信息,宝友这些东西,来源没有太大的问题。 五件,无一例外,都是很多年前,当地的村民挖出来的,后来辗转到了宝友的手里。 虽然是买的,但最迟的一件,到现在也有七八年了,案值很低,问题不大。 如果来源是盗墓贼赃物,那张扬就不是叫专家了,而是叫警察。 在张扬一番苦口婆心的解释下,宝友终于同意,等会儿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们聊聊。 至于博物馆的人能不能说动他,就不干张扬的事了。 他就是帮个忙。 这次和官方合作,还要上电视,这种高古文物,就不要想带回临海去了,本地的文保部门都盯着呢。 …… “观众朋友们,看得出来,咱们长安的民间藏家,还是非常有水平的。” “让我们赶紧接触下一位宝友。” 念完转场词后,张扬迅速在各个队伍里寻找目标。 很快,又有大哥主动送上门来了。 他手里拿着一件舟型、带背光的鎏金铜佛。 “记者同志,我这是一件北魏、两晋时期的佛像。” 大哥非常配合的把佛像展示在镜头前。 阳光洒下来,金光闪闪的,有点扎眼。 不过这全身金灿灿的佛像,真和北魏关系不大吧? 传承超过一千五百多年,得是真空保存的,才能连包浆都这么完整。 “大哥的这件佛像,是从何而来啊?” “我在外县收的。” “哦?买的吗?花了多少钱?” “挺贵的,花了五万,毕竟是鎏金的呢。” “那开发票了没?”张扬替对方考虑着问道。 “这个没有,是一个藏家转让给我的,发票……有什么用吗?”宝友疑惑的问道。 “如果是找个人买的话,确实没啥用,但是如果找商家买的话就很有用,有机会找对方退款。” “因为你这件啊,是100%新造的佛像,绝对不值五万,五百块最多了。”张扬懒得磨叽,直接给结论了。 这么新的佛像,不仅说是北魏的,还是花钱买的…… 要素太多,全都不对,宝友就像个纯新手。 “啊?”宝友听见张扬的话,应激的把佛像抱在了胸前,好像怕被人抢走一样。 明显是在防张扬。 “你这个记者,不是采访吗?怎么直接帮我鉴定起来了呀?” “大哥,你说你的东西是北魏的,错的实在太离谱了。”张扬有些无奈的摊摊手,“我也控制不住我自己啊。” “错?错哪儿了?”宝友反问道。 “那错的,可太多咯。”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