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内阁的组建,彻底让刘澜可以把心思放在别处,最主要的一点,就好像之前徐州之战时,当站在结束回到徐州牧府之后,各种文书堆积成山,很多事情都无法及时处置,虽然一些事情当地的官员当机立断,可如果他们稍有犹豫,不就要酿成大祸了? 但是在九江之战前内阁成立,刘澜再也不用为这些事情担忧了,内阁五人完全可以处理,而且对这五人刘澜也极为放心,他们的忠诚毋庸置疑,其实最担心的还是圈子文化,而这也是为了刘澜会如此选择这五人,因为他们不急具有域性,更有各自背后的势力,也许他们会出现圈子,但是也只会是两拨人,就好像现在徐州的糜竺和秣陵的步鹭甚至是甄俨,就绝不可能走到一起。 至于做这些,刘澜倒不是不放心他们,只是一个预防,也许他们不会出现对自己的不忠,但是他们若要为自己谋取私利,却又极为容易,而现在,刘澜就可以放一百二十个心了。 其实灵帝朝之前他不太清楚,但是灵帝在这方面绝对算得上是他的前辈,他在自己治下搞了三哥派系,而东汉朝因为历史原因,却也可以分为三大派系,世人、宦官与外戚,而灵帝甚至是东汉朝的众多天子则将这三系耍的团团转。 外戚势力庞大时,借助宦官消灭外戚,宦官势力庞大时,借助外戚与氏族,可以说正是这三方势力保证了东汉朝两百年的天下,假如不是董卓杀奔雒阳,一举捣毁了宦官和外戚这两大势力的话,东汉朝亡不了。 而现在刘澜有了开源的想法,就等着逐步实现了,而节流的事情刘澜则彻底交给了内阁,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裁军,但就是这样,还不让内阁满意,不过刘澜但世界内只能拖着内阁了。 而他现在更多的还是关注着这一次袁绍的平原之行,虽然和陈宫以及达成了默契,但是就陈宫而言,其实局势应该还有危急,因为他在做出留守沛县的决定之后,并对袁绍此行的目的进行了分析。 刘澜现在面临的困境其实和曹操差不多,当然这样的困难刘澜深信以后会得以解决,他现在要做的只要大力发展江南就行,毕竟这个时代南方还普遍落后,不像北方得到充分发展,就拿袁绍不过就靠着一个冀州就能够维持他现有的实力,也许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就是现实,毕竟在东汉朝,幽州不仅需要冀州运输大量粮食以解决郡内粮食不足,甚至包括京师雒阳,同样靠着冀州援助着。 就说群雄讨董,所有诸侯都在前线奋战,但却又一位诸侯在做着粮草官,一直未到前线,而他就是韩馥,可以说群雄讨董,盟友的粮食供给完全是靠着韩馥支撑着,如果没有了韩馥,联军别说把动作赶去长安了,就是出兵都是一件难题。 所以有了冀州的袁绍在加上家族百年来的积累,能够得以一飞冲天,这一点曹操比不了,就算是刘澜,曹操也要望尘莫及,毕竟一个没被黄巾破坏过的徐州,再加上陶谦多年的积累,刘澜能够快速壮大,正是得益于此,但刘澜可没有坐吃山空,就好像他一早就规划好的那样,江南是他未来重要的粮食基地,当然有地没人可不行,所以他更多还是瞄向了山越,虽然剿灭山越无比困难,但一旦他能效仿孙坚收服山越部众,那必然是如虎添翼,不仅多了兵源,连粮食的问题也能够彻底解决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江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冀州的麦子一年一收,可是他在南方,大力发展水稻,一年两收甚至三收,到那个时候,就这一点,刘澜就不怕任何人,而最重要的一点,现在的南方生产还比较落后,可随着兵械厂大力生产的农具问世,与北方的差距,刘澜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拉近,甚至接近以及超越。 别看现在部队多粮食吃紧,可他未来的潜力是无限的,最少刘澜是这样认为,现在只是一段困难时期,毕竟以前部队只有六七万人的时候,他控制的人口土地面积足够养活这些士兵,可现在就比原来多出了一个秣陵丹阳军,但部队的数量却要比原先多了一番,这样规模的扩军,压力也就都出现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