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整军经武(四)-《回到民国当大帅》


    第(2/3)页

    王振宇依然十分清楚的记得后世的军事学家对于甲午战争的总结:

    一、国殇伤在政体上,体制落后必然挨打。

    1887年3月14日,正当慈禧太后准备挪用海军购舰专款大修颐和园之际,日本天皇谕令提取皇室经费十分之一作为购建海军舰船补助用费。

    二、战败败在贪腐上,腐败不除,未战先败。

    光绪七年至十七年10年间,海军专项拨款应在4600万两白银,即便扣除相关因素也在3680万两左右,十年间,北洋海军共购买军舰9艘,花费总额充其量为1100万两,有近2600万两白银被饱私囊。

    三、强国必须强军,军不强最多是一个富国,永远成不了强国。

    开战前,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但清政府疏于国防建设,有国无防,有军不强,即便从西方国家购买了军舰,有的舰是有舰无炮,有的舰是有炮无弹,开战前三个月,李鸿章拟为北洋海军换新式炮21尊,竟难筹此款,而不得不先为镇远、定远两舰购买快炮12尊,而此时,日本几乎所有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这就为甲午之战埋下了隐患。

    四、强军必须观念创新,观念落后,满盘皆输。

    19世纪90年代,“巨舰重炮”已经被“快船快炮”观念所替代,黄海海战,日本舰队装备大型速射炮71门、小型速射炮154门,北洋舰队仅有大型速射炮2门、小型速射炮130门,10分钟内发射弹药,日之比是33:185,由此可见,虽然在战舰总吨位上北洋舰队并不差,但是作战理念落后,导致优劣转换。

    五、强军重在塑造军魂,沒有勇敢精神的军队将是散沙一盘。

    、强军必须有合用、管用、够用的武器装备。

    黄海海战,日双方舰艇数量难分伯仲,而在建军质量上国处于劣势,定远和镇远舰舰首炮塔之4门主炮,由于设计缺陷,只能正向直射;8门12英寸口径炮,仅有作战用开花弹3颗,其余皆为实心练习弹;其他各舰据传每炮仅有15颗弹药,海战,后续补充弹药或者与火炮口径不符,或者质量太差,还有的击发时成哑弹……如此等等,北洋水兵纵有三头臂,也回天无力。

    七、强军必须常备不懈,有备才能无患。

    国一些有识之士有清醒认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阶段,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国就是在这样一种毫无戒备的状态下,迎來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