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下午两点整,龙城大学南区行政楼六楼的小会议室。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学校的权力核心——七位党委成员——已然就座。党委书记胡国华端坐主位。他的左侧,依次是校长董富贵、纪委书记朱构、副校长苏琪。右侧,则是副书记何双胜、副校长延武刚、龙兴校区项目开发指挥部总指挥邵良志。 在会议桌后方靠墙的边桌,校办主任方之问正襟危坐,面前摊开记录本,两名年轻的校办干部悄无声息地穿梭,负责添茶倒水等会务保障,动作轻缓,生怕惊扰了这高层的决策。 汇报席上,纪委调查室主任肖仁刚刚结束了他关于对陈秋铭初步调查情况的汇报。他的声音平板无波,尽量客观地陈述了“女学生关系”和“收受礼金”两件事的现有证据与调查困境,但字里行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某种未竟的指向性。 会议室里陷入了一片短暂的寂静,只有空调系统发出低沉的运行声。 胡国华双手交叠放在桌上,目光缓缓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同僚,打破了沉默,声音沉稳而清晰:“今天临时召集这次党委会,议题只有一个,就是专门研究一下关于法律系陈秋铭老师受到匿名举报的事情。情况,肖仁同志已经汇报了。大家都很忙,我们就开门见山,研究一下,这件事该如何处理。都说说意见吧。” 他的话音刚落,延武刚便第一个开口,他性子比较直,语气中也带着明显的不以为然:“胡书记,董校长,各位同志。刚才肖仁同志的汇报,我已经仔细听了。既然这两项举报,目前看来都没有确凿证据能够查实,所谓‘女学生’一事纯属捕风捉影,‘收受礼金’也缺乏关键证据链。那我看,这件事完全可以到此为止了!应该立即澄清事实,恢复陈秋铭老师的名誉!不能让我们的一位优秀教师,蒙受这种不白之冤!”他说得有些激动,手指在桌面上点了点。 朱构立刻接口,他调整了一下坐姿,脸上带着一种“忠于职守”的严谨表情,语气却带着针锋相对的反驳:“延校长,您这话恐怕有失偏颇。我们纪委办案,讲究的是严谨和彻底。现在的情况是,虽然没有查实,但同样也没有完全查否啊!尤其是那张银行卡,确确实实是从他收受的物品中发现的,这本身就是重大疑点!调查还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如果我们现在贸然就给陈秋铭恢复名誉,万一,我是说万一,后续调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查实了问题,那时候我们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学校的威信何在?纪委的严肃性何在?”他将问题的严重性瞬间拔高到了维护组织权威的层面。 苏琪语气相对平和:“我同意朱书记的看法。这件事影响不小,仓促下结论确实不妥。既然还有疑点,那就应该继续深入调查,等水落石出,有了最终结论再说。这也是对陈秋铭同志本人负责嘛。” 邵良志清了清嗓子,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刻意营造的忧心忡忡:“苏校长说的在理,但恐怕我们不能只考虑调查本身啊。你们知道现在外面的舆论已经传成什么样子了吗?说什么的都有!而且越传越邪乎!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不好的反响!如果我们现在只是对外说‘还在调查中’,这种模糊的表态,很难平息舆论,也很难让群众信服啊!我们必须尽快给外界一个明确的态度和说法!”他巧妙地将“舆论压力”作为了推动议程的筹码。 何双胜对“舆论”一词颇为敏感,但看法却与邵良志相左,他摇了摇头,语气带着一丝无奈:“良志同志提到的舆论,我也有所耳闻。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所谓的舆论,很多都是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在捕风捉影、添油加醋!难道就因为这些毫无根据的谣言,我们就要急于给一位同志定性吗?这岂不是正中了那些别有用心之人的下怀?”他目光锐利地扫了一眼邵良志和朱构。 邵良志似乎早就料到会有人这么说,他立刻辩解道:“何书记,我并不是说现在就要给陈秋铭定性。但是,面对当前的局面,我们校党委必须摆出一个明确的、负责任的姿态来!要给关注此事的学生、教职工,甚至社会层面一个交代!” “姿态?什么姿态?”胡国华适时地追问,将话题引向深入。 邵良志身体前倾,语速加快,显然早有腹稿:“胡书记,我认为,在当前调查尚未彻底完结,而舆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暂停陈秋铭同志的班主任职务,同时将他暂时调离法律系教学岗位,安排到一个不直接接触学生的部门,比如图书馆。这样一方面可以平息物议,显示我们对此事的重视和对师风师德要求的严格;另一方面,也便于我们后续更不受干扰地开展调查工作。等他本人的问题彻底查清之后,再做最终安排。”这一招“调虎离山”外加“冷却处理”,看似稳妥,实则狠辣,一旦调动形成,再想回来就难了。 胡国华不置可否,目光再次扫视全场:“对于良志同志的这个提议,大家的意见呢?” 校长董富贵率先表态,声音洪亮而简短:“我同意。”他一向主张严格管理,对于任何可能影响学校声誉的事情,宁可信其有。 苏琪和朱构几乎同时开口:“没意见。” 何双胜沉吟了一下,似乎想反驳,但看到大势已定,也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我也没意见。” 延武刚脸色更加难看,他梗着脖子,还想做最后的争取:“就算要调动,也要顾及陈秋铭老师的个人名誉!不能搞得像他真犯了多大错误一样!可以说是因为工作需要进行的正常岗位调整!” 第(1/3)页